控制学笔记(一)

前言

如果有数学基础,对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很熟悉,入门控制学会相对较快。可以看知乎的 小潘是个工程师 的专栏,过几遍他的文章,心中的框架自然而然的就建立起来了,说的很透彻,也正是以前和师弟所说,控制某种程度上就是求解微分方程,只不过自己很难解释的清楚,另一方面自己水平太低,也解释不清。作为自己的学习笔记,会将书中看到的一些重要的,记录在这里。

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

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元件或系统,称为线性元件或线性系统。线性系统的重要性质是可以应用叠加原理。叠加原理有两重含义,即具有可叠加性和均匀性(或齐次性)。现举例说明∶设有线性微分方程

当f(t) = f1(t)时,上述方程的解为 c1(t); 当f(t) = f2(t),其解为c2(t). 如果 f(t) = f1(t) + f2(t), 容易验证,方程的解必为 c(t) = c1(t) +c2(t).这就是可叠加性。而当f(t) = Af1(t)时,式中A为常数,则方程的解必为 c(t) = Ac1(t), 这就是齐次性。

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表明,两个外作用同时加于系统所产生的总输出,等于各个外作用单独作用时分别产生的输出之和,且外作用的数值增大若干倍时,其输出亦相应增大同样的倍数。因此,对线性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时,如果有几个外作用同时加于系统,则可以将它们分别处理,依次求出各个外作用单独加入时系统的输出,然后将它们叠加。此外,每个外作用在数值上可只取单位值,从而大大简化了线性系统的研究工作。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是在时间域描述系统动态性能的数学模型,在给定外作用及初始条件下,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的输出响应。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特别是借助于计算机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求得结果。但是如果系统的结构改变或某个参数变化时,就要重新列写并求解微分方程,不便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用拉氏变换法求解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时,可以得到控制系统在复数域中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性能,而且可以用来研究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经典控制理论中广泛应用的频率法和根轨迹法,就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

传递函数的性质

1)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具有复变函数的所有性质;m≤n,且所有系数均为实数。

2)传递函数是一种用系统参数表示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它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而与输入量的形式无关,也不反映系统内部的任何信息。

3)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有相通性。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系数及分母多项式系数,分别与相应微分方程的右端及左端微分算符多项式系数相对应。故在零初始条件下,将微分方程的算符d/dt用复数s置换便得到传递函数;反之,将传递函数多项式中的变量s用算符d/dt置换便得到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对输出的影响

由于传递函数的极点就是微分方程的特征根,因此它们决定了所描述系统自由运动的模态,而且在强迫运动中(即零初始条件响应)也会包含这些自由运动的模态。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或频域分析法来分析线性控制系统的性能。显然,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但是比较而言,时域分析法是一种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并且可以提供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

动态过程与稳态过程

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任何一个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都由动态过程和稳态过程两部分组成。

(1) 动态过程

动态过程又称过渡过程或瞬态过程,指系统在典型输人信号作用下,系统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的响应过程。由于实际控制系统具有惯性、摩擦以及其他一些原因,系统输出量不可能完全复现输入量的变化。根据系统结构和参数选择情况,动态过程表现为衰减、发散或等幅振荡形式。显然,一个可以实际运行的控制系统,其动态过程必须是衰减的。

(2) 稳态过程
稳态过程指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当时间t趋于无穷时,系统输出量的表现方式。稳态过程又称稳态响应,表征系统输出量最终复现输人量的程度,提供系统有关稳态误差的信息,用稳态性能描述。

应当指出,由于所研究的系统实质上都是线性化的系统,称为线性逼近,在建立系统线性化模型的过程中略去了许多次要因素,同时系统的参数又处于不断地微小变化之中,所以临界稳定现象实际上是观察不到的。基于线性逼近的稳定性,李雅普诺夫证明了一个显著的结论;如果其线性逼近是严格稳定的,即所有的根在左半平面,那么非线性系统将在应用线性逼近的平衡点的某个邻域内稳定。此外,他还证明了另一个结论;如果线性逼近至少有一个根在右半平面,那么这个非线性系统不可能在平衡点的任何邻域内稳定。

减小或消除稳态误差的措施

为了减小或消除系统在输人信号和扰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大系统开环增益或扰动作用点之前系统的前向通道增益。
(2) 在系统的前向通道或主反馈通道设置串联积分环节。

注: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设置串联积分环节或增大开环增益以消除或减小稳态误差的措施,必然导致降低系统的稳定性,甚至造成系统不稳定,从而恶化系统的动态性能。因此,权衡考虑系统稳定性、稳态误差与动态性能之间的关系,便成为系统校正设计的主要内容。

(3)采用串级控制抑制内回路扰动
当控制系统中存在多个扰动信号,且控制精度要求较高时,宜采用串级控制方式,可以显著抑制内回路的扰动影响。

(4)采用复合控制方法
如果控制系统中存在强扰动,特别是低频强扰动,则一般的反馈控制方式难以满足高稳态精度的要求,此时可以采用复合控制方式。 复合控制系统是在系统的反馈控制回路中加入前馈通路,组成一个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的系统,只要系统参数选择合适,不但可以保持系统稳定,极大地减小乃至消除稳态误差,而且可以抑制几乎所有的可量测扰动,其中包括低频强扰动。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根轨迹简称根迹,它是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平面上变化的轨迹。当闭环系统没有零点与极点相消时,闭环特征方程式的根就是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常简称之为闭环极点。因此,从已知的开环零、极点位置及某一变化的参数来求取闭环极点的分布,实际上就是解决闭环特征方程式的求根问题。当开环增益或其他参数改变时,其全部数值对应的闭环极点均可在根轨迹图上简便地确定。因为系统的稳定性由系统闭环极点唯一确定,而系统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又与闭环零、极点在s平面上的位置密切相关,所以根轨迹图不仅可以直接给出闭环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而且可以指明开环零、极点应该怎样变化才能满足给定的闭环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除此而外,用根轨迹法求解高阶代数方程的根,比用其他近似求根法简便。

离散状态方程求解

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中的状态方程实际上是一阶差分方程组,所以,关于差分方程求解的方法都可用于离散状态方程的求解,常用的方法有递推法和 z 变换法。

1, 递推法

设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已知状态初始值 x(0) 和输入序列 u(k), 从 k=0 开始,按照状态方程逐步递推,就可得任意时刻的状态向量值。 对应的输出序列为

2, Z 变换法

对状态方程进行 z 变换,得

能控性和能观性

对于以离散状态空间表达的被控对象

对上式进行z逆变换,即得状态向量序列

得到状态后,根据输出方程 y(k) = Cx(k) + Du(k)。求得输出序列。 用 z 变换法求解虽然复杂一些,但可以求得解析结果,可以获得所求序列的一般项的表达式。

对于以离散状态空间表达的被控对象

如果系统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间隔内,可用一个无约束的控制向量,使得系统由初始状态 x(t0) 转移到终点状态或者回到原点 x(0),则称系统在时间 t0 是可控的。它说明了系统控制输人对系统内部状态的控制或影响的能力。

可控性是被控系统的内在属性,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所决定。如果一个被控系统没有可控性,则设计就失去了意义。可观测性是反映由系统的量确定系统状态的可能性,即是说通过分析测量,重构系统状态的可能性。如果一个系统在状态 x(t0),可通过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间隔内,由输出量的观测值所确定,则称该系统在时间 t0 是可观测的,观测值取决于系统的特性 A 和 C. 实际上大多数系统是可控的和可观测的,但是也有部分物理系统不具有可控性和可观测性,因此要予以判断。

参考

[1]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2] 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

CMakeLists Eigen FCPX GNU Gazebo Git Interest KDL Life Linux Matrix ODE ROS Ros UML Ubuntu VcXsrv algorithm algorithms axis-angle bode calibration chrome control cpp data_struct dots figure gdb latex launch life linux mac math matlab memory motor moveit operator optimal algorithm python robot robotics ros ros2 rtb simulation stl thread tools twist urdf velocity vim web work wsl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